舊瓶不能裝新酒。嶄新的時代需要有嶄新的頭腦,用嶄新的眼光來面對事物。在一切都正更新之際,基督徒仍然可於古舊的中國文化堆中找到教訓,並須站穩聖經的立場。因爲「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」。
纽約神學教育中心的創立,並以中文來從事神學教育,不但在消極上希冀以上帝的道來淨化中國的舊文化,也在積極上想要以聖經來作模塑中國新文化的動力。
在北美和一切在海外生活的同胞,不單面對新時代運動(New Age Movement)的召喚,也面對把
中國舊文化遺忘的實境。作爲華人基督徒,我們不單挣扎於這兩方面,也盼望在這挣扎中,更能使自己的信仰紮根穩固,並可令自己的屬靈生命開出燦麗的鮮花和結出甘甜的果實。這本《新時代華人神學》,就是爲這目的而寫。
全書既然牵涉中國舊文化,當然就引述了許多古籍。因此,部分文句對有些現代華人,就會較其閲讀的挑戰性。
因爲要站穩聖經的立場,所以在全書的十章之中,就以對道的認識作開端,然後探討聖經對中國文化的挑戰和敬祖問題,進而以孟子之「人與禽獸相去幾希」,來論述人受造的特性和人生的使命。爲使人對神學的意義印象深刻,並能涵蓋前述各章的大意起見,本書前半部五章的終結,就以「水」爲模式,來彰明神學乃在探究人、神、世界這三角的關係。
第六章的「華夏恩情文化對話」,着重在基督教與儒、釋的對話。這是一九九五年六月,纽約神學教育中心假纽約華埠孫逸仙中學舉行「華夏恩情文化對話會」的餘音。因此引用了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的系主任孫康宜博士的一篇講章;另有兩篇是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的院長梁燕城博士的講稿綱要。對這兩位學者提供大作的盛情,我們謹致以衷誠的謝意。
第七章的「基督教與佛教異同」,第八章的「對道教之認識」和第九章的「對新時代運動的認識」,雖然都有護教的意義,却也採取了積極的態度,儘量把他們的長處表達出來,爲的是在欣赏他人的情懷中,讓我們能友愛地見證自己所信仰的。第十章的「相聲相應,同氣相求」,在於呼籲同胞一方面不要忽略了中國的固有文化,一方面也要把握到當代的文化和脈絡,更不可忘失了聖經是救恩史的這焦點。這就是本書後半部「對話」的總結。
書名中使用「華人」而不用「中國人」的原因,乃中國人都是華人,華人却不一定都是中國人。因爲海外有許多華人,已隸屬其他國籍了。然而,這本書也是爲中國的華人而寫,並没有把他們圈在外面的含意。唯願一切讀這書的人,都蒙聖靈恩膏,得著無尚的智慧和出人意外的平安!